目前分類:西方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質數的孤獨


博客來的內容介紹:

 他們就像一對中間只隔一個數字的「孿生質數」,如此相似、如此接近,卻又永遠無法真正靠在一起......

  兩個質數,代表兩個不幸的小孩、兩個孤獨的青少年、兩個脆弱的大人。

  艾莉契討厭滑雪,卻在父親的逼迫下不得不去上滑雪課,因此遭逢了生命中最大的意外。

  馬提亞有一個智能不足的雙胞胎妹妹,父母卻總是硬將他們綁在一起。當終於有同學願意邀請他們去參加生日餐會的那天,馬提亞做出了讓他一生懊悔的抉擇。

  兩個人生曾經面臨缺憾的青少年,在另外一場生日會上相遇了......他們如此相像,卻又如此不同;如此接近,卻又難以真實碰觸,像兩個「孿生質數」,緊密卻又非獨自存在不可。他們,究竟會面對怎樣的未來?




書中的頁次編碼皆為質數,呼應書名《質數的孤獨》,身為讀者在閱讀中發現這樣的巧思,是驚喜萬分的,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卻難以串聯故事前後的節奏,或許是字句中殘留著刻意雕琢的痕跡,情緒是淡淡的浮動,無法觸及心靈深處。

然而,書後的推薦序<佇立於山谷或是縱身激流>裡的字句,卻輕輕抓住我的心。

「也或許,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質數,除了自己與一,無法被其他的數字整除,答案永遠是自己一個人的單獨。而相愛卻不能相守的兩個人,就像一對孿生質數, 是十一和十三,或是四十一和四十三,或是其他中間相隔著偶數的質數,雖然彼此靠得很近,一直就在伸手可及之處,卻始終不能依偎在一起。」

                              -彭樹君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在這本書中耶林指出,所有的權利都面臨著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險,因為權利人主張的利益常常與否定其利益主張的他人的利益相對抗。所以權利的前提就在于時刻 準備著去主張權利,要實現權利,就必須時刻準備著為權利而斗爭。耶林在文中雄辯地批評了薩維尼所認為的“法的形成同語言的形成一樣,是在無意識之中,自發 自然形成的,既無任何角逐,亦無任何斗爭”這一觀點。耶林的文字提醒我們,不要安穩地沉浸于所謂的“自生自發演進秩序”的幻景之中,而要去靠斗爭去爭取權 利,去呼喚法律,在一個迷霧般的恐懼氛圍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斗爭的行列將是拯救自己從而也拯救他人的唯一途徑。“正義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權利的天平,另一 只手握有為主張權利而準備的寶劍。無天平的寶劍是赤裸裸的暴力,無寶劍的天平則意味著法的軟弱可欺。天平與寶劍相互依存,正義女神揮舞寶劍的力量與操作天 平的技巧得以均衡之處,恰恰是健全的法律狀態之所在。”耶林認為︰“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有意識地制造的”,因此從國家的角度,國 家權力應當確實地保障權利的實現,包括為權利創造長遠存在的良好環境以及為受損的權利提供有效的救濟。

在耶林看來,為權利而斗爭不僅僅是主張自己利益的任何一位市民的權利,他同時認為這是旨在為權利而斗爭的市民的一項義務。他認為人的生存不應該只是肉體的 存在,還必須同時是精神的生存。為為權利而斗爭正是通過保護保護自己的權利而保護自己的精神的生存條件。他主張權利是精神上的自我保護的義務,完全放棄權 利是精神上的自殺。



上課時老師提到的法律名著,由於買的是簡體字版本,一直提不起勁來把他看完,直到暑假生活較為空閒,才有心情慢慢地將這本書看完。

「為權利而鬥爭」本文並不長,讀來卻需時許久,或許是法律的思維離我尚遠,很多片段,是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稍有所得,且不可否認,文中有許多觀點,會令人感觸良多,僅擷取一段讓我十分有感覺的段落:

請你們允許我用我前面已說過的一句話來結束至今的評述:主張受侵害的權利是一種自我維護人格的行為,因此,是權利者對自己的義務。

然而,主張權利同時是一種對集體的義務。我已對您們把一個我將在下文中論證的思想如是稱之。

...[delete]...一個具體的權利只是在各種條件出現的地方才存在,依據這些條件,抽象的法律規範與存在的人本身相連。因此,根據通說,兩者都相互關係完全限於此。然而,這一見解完全是片面的,它僅僅強調具體的權利對抽象的法的依附性,但忽視了這種依附關係同樣存在於相反的方向之中。具體的權利不僅僅從抽象的法中獲得生命和力量,而且它也還抽象的法已生命和力量。法的本質是實際的實行。一個從未享用過的,或重又失去實行機會的法律規範,無權稱為法律規範,他是一跟鬆倦的彈簧,在法律機器中,不再一道工作了,人們可以不要它,絲毫無礙。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脂肪球:莫泊桑短篇故事集

五篇莫泊桑的短篇故事,搭配上畫家Modidliani的人像作品,融合而成的
《脂肪球:莫泊桑短篇故事集》,表現的是與純文字孑然不同的視覺效果與故事張力。



莫泊桑的寫作時間並不長,前後大約只有十年,他最著名的短篇作品為<脂肪球>,內容敘述一群共同逃難的人,瞧不起一位風塵女子-脂肪球,卻在逃難過程中接受她的好處,然而當大伙面臨困境時,這些曾受過脂肪球幫助的人,卻合力將其推入火坑,用她個人的犧牲,換取眾人得以平安離開,之後,這些人又一同排擠她 ...。

如同<脂肪球>的戲劇效果,
莫泊桑的其他作品也呈現了十足的嘲諷與戲劇性,在感到荒謬的同時,不禁也反思真實的人生,是否也就如同戲劇的縮影。

<貝兒朵姑娘>是相當有趣的一篇短篇,在最後,有段話是非常警世的:

布恩醫師做了個決定,他想:「如果當初貝兒朵無法辨識時間,對外界的變化毫無知覺,是否就不會有今日的痛苦與傷害?或許,雖然她擁有了體驗美好的本能,卻還沒有足夠能力面對世界的醜惡......那麼,就讓一切回覆原狀吧!」

於是她房裡的掛鐘被取了下來,所有可以算時間的東西,也都不能存在。布恩醫生用盡辦法,讓她的記憶與感覺模糊,將她腦部期待索然起的火光,也一併熄滅。


莫泊桑的精采,光看「內容節錄」是難以意會的,得要看完全篇,才會瞭解到故事的詼諧性並拍案叫絕。它的作品篇幅不長,只要5-10分鐘就能讀完一篇,極推薦喜歡短篇故事的人,抽空讀讀莫泊桑這位天才作家的作品。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罪與罰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摘錄:

「罪與罰」是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書中描寫一名貧窮的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賃居在彼得堡一個窄小的房間。他長期患有憂鬱症,由於情緒不穩,終於和外界失調、一步一步走向犯罪之路。他原想為了社會大眾的福利並解脫母親和妹妹生活的困境,用斧頭砍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這使他的靈魂陷入煎熬、撕裂的痛楚中。後來邂逅了擁有聖潔靈魂的少女蘇妮雅,一個為了不幸家族淪落風塵的妓女,讓他走向贖罪重生之路。自首認罪後,他被判刑放逐西伯利亞服八年苦役。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曾說:要了解杜斯妥也夫斯基不能只當一個旁觀者,閱讀杜斯妥也夫斯基,必須當我們「遭受痛苦不幸…,充滿絕望、經歷無可慰藉的死亡之時。當我們孤獨苦悶,麻木不仁地面對生活時…,那樣我們就會敞開心扉去聆聽這位驚世駭俗、才華洋溢的詩人的音樂」。




閱讀Fyodor Dostoevsky的著作《罪與罰》的感受,絕不能單單地用「過癮」兩字一筆帶過

小說的架構不甚難,描述一位因貧困所苦的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殺害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接著,就是一連串心裡掙扎的過程

故事進行時,Fyodor Dostoevsky不斷地以小說中人物的觀點去突顯時代的矛盾,詳細地描繪各階層群眾的生活模式,彰顯出極度的社會貧富不均

閱讀《罪與罰》,看到的是很深的社會及心理問題

來看看書中精采的一大段對話:

「是的,先生,您堅稱犯罪行為總是伴隨著某種心裡疾病。很有見解,非常有見解,不過......我感興趣的其實不是文章的這個部分,而是文章最後您一筆帶過的那個想法,可惜您只是暗示一下,沒詳細說明......總之,如果您還記得的話,您暗示,世界上似乎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可以......不是可以,而是完全有權胡作非為、有權犯罪,適用他們的法律似乎還沒制定出來

這番對自己思想的肆意歪曲,拉斯科爾尼夫只是冷笑以對


而拉斯科爾尼夫的想法是什麼?

我無非暗示超人有權......就是說不是正式有權,而是自己有權允許自己的良心跨越......某種障礙,並且只是為了實現他的想法(有時,也許是拯救全人類的想法),而非做不可的時候。[delete]依照我的觀點,如果因為某種陰謀詭計,克卜勒和牛頓的發現無法公諸於世,必須犧牲一個、十個、一百個,甚至更多人的性命,因為他們阻撓這個發現、或成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那麼牛頓就有權、甚至有責任......排除這十個或者一百個人,目的是為了向全人類公佈自己的發現。可是也不能從這裡推斷,說牛頓有權隨意殺人,見一個殺一個,或有權每天在市集上偷竊。然後,我記得,我在文章裡作了發揮,說明凡是......譬如說吧,人類的立法者和新度的創始人,從遠古的直到賴庫爾戈斯、梭倫、穆罕默德、拿破崙等等,每個都是罪犯,單憑這一條:他們在立法的同時,也違反了祖傳的、為社會信奉的古訓。當然,他們也不會因為流血而止步,只要流血(有時是完全無辜、為古訓英勇現身的流血)有助他們的成功。最明顯的一點是,這些人類的恩人和新制度的創始人,大多是寫流成河的兇手。[delete]

這一大段位於第三部第五節的文字,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很值得花時間看一看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季奇譚(軟精裝)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摘錄:

《四季奇譚》於一九八二年一推出,便拿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該年度並在美國狂銷二十八萬冊,是年度排行第七的暢銷書。歷經二十餘載,在全球已翻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同時創下了四篇收錄小說中,就有三篇登上大銀幕的紀錄,除了膾炙人口的《刺激一九九五》外,還有描述迷戀德國納粹惡行的變態資優生詭異行為的《是誰和我玩遊戲》,以及童年好友一同探險、尋找屍體的《站在我這邊》等三部。




在su的可讀書單中挖到這本史蒂芬.金所著的《四季奇譚》,立刻從圖書館借回來閱讀,讀完後真想用好幾個讚來形容它的精彩。

四季奇譚》是由春天的希望、夏日沉淪、不再純真的秋天、暮冬重生四個系列的中短篇小說所組成,如果不耐煩讀厚重的小說作品,又想接觸史蒂芬.金,這本書是個很不錯的入門。

跳脫史蒂芬.金拿手的「長篇恐怖」題材,《四季奇譚》講述的是幾個比較不恐怖的故事,讀者多少可感受史蒂芬.金尋求答案的過程:

每個人寫作的唯一理由都是藉以瞭解過去,為將來面對死亡預作準備,這是為什麼小說中的動詞都是過去式。凱斯,我的好好先生,連暢銷作家都不免如此。世上只有兩種有益的藝術型式,一是宗教,一是小說。

或許因對於生命有所疑問,因此這部小說讀起來跟他的其他的作品很不一樣,很神奇,閱讀到一半時,彷彿在故事編排的角度中,看到約翰.厄文的影子。

寫作是一種塗鴉。我們每個人的思想都像一個濾網,網的大小和尺寸都不同。我的濾網流不過的東西,也許可以流過你的濾網,而且一點困難也沒有。你的濾網流不過的東西,也許在我的濾網中通行無阻。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與生俱來的責任去轉換這些堵住我們思想濾網的糟粕,最後會發展出某種才藝來。

在<麗泰海華絲與蕭山克監獄的救贖>一篇中,有個段落是這樣的:

我聽到有人說,你寫的又不是自己的故事,你寫的是安迪的故事,你在自己的故事中,只是個小角色。但是你知道,其實並非如此,裡面的字字句句,其實都是我自己的寫照。安迪代表了在我內心深處、他們永遠也封鎖不住的那個部分,當監獄門最後終於為我開啟,我穿著廉價西裝、帶著二十塊錢走出監獄大門時,會感到歡欣鼓舞的那個部分。不管其他部分的我當時是多麼老態龍鍾、狼狽、害怕,那部分的我仍然會歡欣雀躍。但是我想,就那個部分而言,安迪所擁有的比我多很多,而且也比我懂得利用它。

這兒也有不少人像我一樣,他們都記得安迪。我們都高興他走了,但也有點難過。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牠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牠們走,否則哪天你打開籠子餵牠們時,牠們會想辦法揚長而去。你知道把牠們關住是不對的,所以你會為牠們感到高興,但如此一來,你住的地方仍然會因牠們離去,而顯得更加黯淡空虛。


還有這段:

當然事實上親友寄到監獄的包裹一律都會打開檢查,然後登錄到清單上,但是如果是像麗泰海華絲或艾娃嘉娜這種完全無害的性感美女海報,誰又會回去重新審閱那張清單呢?當你生活在壓力鍋中,你學會如何生存,也學會放別人一條生路,否則會有人在你的喉嚨上劃開一道口子。你得學會體諒

學習刑總之後,對於牢獄的作品就另有一番感想。

人生所有重要大事都有一套崇高的儀式、必經的過程,發生人生種種改變的神奇走道,例如買保險套、站在牧師面前舉手宣誓,或是沿著鐵軌走到半陸和一個跟以年齡相仿的男孩碰面等等眥是。

上面這段給人十足的力量 ...。

或許,史蒂芬.金的作品是很通俗,沒有太多高深的文字,但在不淺白通俗的前提下,卻又精采絕倫,足以發人省思、撼動人心,我想,這就是通俗的力量。

最後,不得不提一下su在anobii討論串中的所提到的知識的詛咒,有興趣的人可以按下連結過去看看su怎麼說。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娜‧卡列妮娜(上)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話是《安娜.卡列尼娜》一書的開場白,也是作者托爾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 ,1828~1910)對婚姻及家庭的悟道之言。

繼《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1867)之後,托翁再推出《安娜.卡列尼娜》,此書有幾層意涵:這是一部愛情小說,描繪年輕貌美且氣質高雅的貴婦安娜,為追求愛情甘願出軌,復因浪漫憧憬的落空而自盡。

這是一部心理小說,不同階層的多方人士,作者一一揣測他們的繁複心理,筆觸細膩。

同時,這也是一部社會改革小說,書名雖冠上「安娜」,書中主要角色卻以安娜和列文為雙主軸;列文(托爾斯泰的化身)扮演著俄國1860、70年代社會轉型時改革思想的催生者。《安娜.卡列尼娜》出版於1877年,迄今130餘年,已有5次拍成電影,不同世代的明星,如美國的費雯麗、瑞典的葛麗泰.嘉寶、法國的蘇菲.瑪索,分別詮釋豔光四射的安娜,讓俄國文學稀世珍寶的《安娜.卡列尼娜》,跨足文學與電影,成為更璀璨奪目的明珠。




閱讀《安娜.卡列尼娜》。在其中,看到許多人的影子。

安娜.卡列尼娜》裡描繪的不只是愛情,還有更多更多的人性,整部書像是一本醒世錄般,可恨的人不見得可憎;可愛的人也不見得可敬,如同真實的心理,現實的人生。

我不明白,是個性造就命運,還是命運牽引著人的個性。

至於細節,有興趣的人就自個兒去看看這本托爾斯泰的著作吧!

醫院的成立使她非常有興趣。她不但幫忙,而且她參與打理並提供計畫。但是她主要關心的是仍是──她自己,伏倫司基對她的感情到什麼程度,對他所放棄的一切她能夠補償多少。伏倫司基重視醫院,因此這成了她生活的唯一目標,就是不但要使他快樂,而且願意為他做任何事;但同時他卻厭煩她努力想束縛他的那些愛情密網。

---

「還是一樣,」她想,「只要他在這裡,他在這裡的時候,他不會並且也不敢不愛我的。」

這一晚,有法爾公拉公爵小姐在一起,她埋怨他,說他不在家的時候,安娜要服嗎啡。

「有什麼辦法呢?我睡不著。……有許多念頭縈繞著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我從來沒服過。幾乎從來沒有過。」

---

使他們不合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這是內心的怒氣。對她而言,是他的愛情減少,及他懊悔為了她而自己處於難堪的地位,她沒有改善它,反而使它更形困難。雙方面都不說出自己怒火的原因,但他們都將錯歸咎給對方。

在她看來,她覺得他應該將愛全部集中在她一個人身上,但這種愛情減少了;因此,照她的判斷,他一定是把一部分的愛情移轉到別的女人們或者另一個女人身上,──於是她開始嫉妒。她嫉妒的不是某一個女人,而是他對她愛情的減少。

於是,安娜既嫉妒他也對他生氣,她把一切都歸罪於他。假若他愛她,他便該明白她的處境所帶來的痛苦,並使她脫離這種處境。

---

「死」清晰生動地,好像是恢復他心裡對她的愛情,處罰他,而且還是在那個住在她心中的惡魔和他的鬥爭中獲得勝利的唯一方法。

當她倒出平時服用的嗎啡,並且想到只要喝完這一瓶就可以死的時候,她彷彿覺得這是那麼容易而簡單。因此她又欣喜地開始想到,他將怎樣地痛苦、追悔、愛她的亡靈。可是那時已為時已晚。

---

「去十五分鐘,回來十五分鐘。他已經在回來的路上,他馬上就要到了。」她掏出錶看了一下。「但是他怎麼能夠讓我這個樣子就走開?他怎麼能夠不願和我和好而做他自己的事呢?」她走到窗前,開始看街道。按照時間,他已經在回程中了,但是計算也許不準,她又開始回想他什麼時候走的,並且數著時間。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手信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節錄:

生長於單親家庭的約翰,與沉默寡言而沉迷於錢幣收集的父親互動不良,原本自暴自棄、終日不知所以,但於毅然投效軍旅後成長蛻變,並意外結識清純可人的莎文娜。透過莎文娜,放浪形骸的約翰不只重新認識愛情,更從拒絕接受轉變為正視父親的社交障礙問題。

正值花樣年華的莎文娜,受到鄰居自閉兒的啟發,懷抱著純真理想與熱情信念,投入關懷弱勢族群的社會工作,進而成為約翰與父親重建良好關係的推手。然而,莎文娜帶給約翰的,不只是純淨而刻骨的情感、深遠的影響,還有一封讓約翰的世界風雲變色、卻也讓約翰更深刻思索愛情真義的──分手信。




一對相愛的戀人約翰與莎文娜,因彼此的歧異、時空背景、聚少離多而離開彼此,約翰因父喪回到家鄉,發現莎文娜已嫁給一直守在她身旁的兒時玩伴-提姆,然而提姆得了癌症,治癒機會不大,在病床前請約翰答應照顧莎文娜:

提姆說:「因為這不一樣。我知道莎文娜愛我,但是從來就不像她愛你這麼多。她對我從來沒有澎湃的熱情,雖然我們在一起是過得很好。馬場成立的時候她非常快樂......看到她高興我也很開心,心想終於讓她這樣幸福了。可是不久我就病了,莎文娜一直陪著我、照顧我,如果今天病的人是她,我也會這樣。」

提姆停頓了一下,似乎努力尋找正確的字眼表達情緒,臉上是明顯的痛苦。

「昨天你來看我的時候,我看到莎文娜看著你的表情,就知道她還愛著你。我知道莎文娜會一直愛著你。看到這樣我心都碎了。可是你知道嗎?就算這樣我還是愛她,對我來說,我只希望她快樂,這是我唯一想要,也是我始終希望替莎文娜做的事。」

然而,約翰還是決定離開。

「妳嫁的人是提姆,妳的丈夫需要妳。沒有我存在的餘地,我們也都知道不應該有。」

[delete]

不管必須面臨多麼痛苦的抉擇,愛一個人,就是能夠明白讓她快樂比讓自己高興更重要。離開提姆病房的那一天,我就知道他是對的,但是做正確的決定不容易。這些日子以來,我的生命似乎少了什麼,而必須找回那種完整的感覺。我知道我對莎文娜的感情不會變,而且也知道自己永遠會質疑我的決定到底對不對。

看完,還蠻感動的 ...。

人生的境遇真的很難說,即使相愛,有時當下的情境就是會讓兩人錯身而過,縱使遺憾,在某個時空之下還是得做出應當和不傷害太多人的抉擇 ...。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一次注意到愛情中的「替身」,是在KTV聽到學弟唱梁靜茹的「只能這樣抱著你」,當時我身邊,恰巧有人經歷著和歌詞類似的故事 ...。

女: 好想這樣抱著你 我知道你有些在意 給他傷了心 才想到可以找你

男: 好想這樣抱著妳 我知道妳現在傷心 想有人陪妳 只是如此而已

[delete]

女: 你有的好          他做不到
男:          他有的好 我做不到
                                                                               
女: 還想他        可能等我回家 在我們相識的樓下
男:        也許他     等妳回家 在妳們相識的樓下
                                                                               
女: 還想他        可能他撥我電話留話
男:        也許他       撥妳電話留話




或許身邊類似的故事太多,聽過這首歌後,開始很喜歡關於「替身」的歌詞和故事,盧春如的「我不是她」:

我不是她 我是我
請不要在我臉上找她的笑容
那個照片裡的女孩 她已經離開很久
愛你的人 現在是我
也許愛情很難公平 但是至少不能太不公平
我對你的感情 是我和你的事情
可不可以 不要再有別人的陰影
我知道你還想她 可是我是我 可是我是我


今天聽音樂時,聽到周蕙的「替身」:

關上最後一盞燈
讓回憶侵蝕是與非的紛爭
得不到你真心的疼
我只是你心中神似的靈魂

[delete]

其實我是他的替身
怎能愛我愛的如此蠻橫
風乾的眼淚 延續著你的吻
只怕陷得越深越冷 誰為我心疼

想起《飄續集》中的橋段。


在《飄》的故事裡,瑞德明知思嘉愛著希禮,卻依然娶了她。

瑞德對他們的孩子白美藍疼之入骨,他說,他喜歡把美藍當作是還沒有被戰爭改變的思嘉,疼她、寵她、把她捧在手心上,他喜歡看著美藍對他的全心依賴,美藍,是思嘉的替身 ...。

後來,白美藍在一場摔馬意外中死去,瑞德和思嘉的婚姻也出現危機,瑞德離開思嘉,回到老家查理斯敦,思嘉在失去瑞德之後,深刻明白到她對瑞德的愛,為挽回婚姻,思嘉不顧一切的來到查理斯敦,某次和瑞德發生爭吵時,被瑞德的妹妹蘿玫撞見 ...。

「既然知道她愛的是別人,你為什麼還要娶她?」蘿玫問。

「為什麼?」瑞德露出一抹苦笑。「因為她渾身是火,個性魯莽卻勇氣十足;因為在虛偽的外表下的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孩子;因為她不同於我所認識的其他女人。她深深吸引了我,另一方面卻又惹我生氣,令我發狂。我愛她就如她愛希禮一樣,已深陷至不可自拔的地步。從第一眼見到她起,愛苗就像病毒一樣迅速滋長。」聲音裡滿是感傷。

瑞德和思嘉終究逃不過命運的捉弄,瑞德為證明他不在意思嘉,迅速地離婚,又迅速地娶了深愛他的女孩安妮,後來安妮因生產而死亡,思嘉和瑞德再度碰頭。

他說他希望沒傷害到安妮,他自摸良心,自省沒有故意傷害的企圖。她太年輕,愛他太深,以致沒有察覺到她只是另一個女人的影子,她只是代替他真正所愛的女人接受他的溫柔和關愛而已。他永遠不知道娶了她應該接受什麼樣的責罰。她的生活是那樣快樂,世上最不公平的事,莫過於無須付出太多,便可以讓天真、善良的人得到快樂。

這就是替身的故事 ...。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爺爺的微笑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

這個灰撲撲的城市簡直沒一樣東西討他喜歡──除了他那看起來懦弱的兒子和強勢沒有女人味的媳婦,還有人造高樓、窮忙的生活……跟貴得要命的物價。在米蘭連刮個鬍子都要六千里拉,比他的家鄉足足貴了三倍,簡直是搶劫!他們以為這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是冤大頭嗎?哼,他最多只付五千里拉,不用找了!

是啊,他是得了癌症,那又如何?想當年,他可是個游擊隊英雄,擊退過德軍,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他才不怕死,倒是家鄉的老傢伙坎達諾怎麼不快點翹辮子?!他和這個死對頭纏鬥了大半輩子,如今唯一的願望就是要看對方比自己先走。正是為了賭這口氣,薩瓦拓才來米蘭看病,他只要比坎達諾多活一天都好──至少,在見到布納提諾和荷黛夏之前,他一直是這麼想的。

若說布納堤諾是這個陌生城市裡最閃亮的星星,荷黛夏便是最柔美的月亮。自詡為男子漢的薩瓦拓,個性強硬如鋼,從來不懂什麼叫溫柔,直到這個孩子和這個女人闖進了他的生命,他終於開始卸下強悍的外表,學著付出並且接受愛,體會到被需要與被愛的感覺,而他對生命的渴望,也越來越深……




九月初有幸參加皇冠出版社的活動,收到《爺爺的微笑》的試讀本,使我有機會能認識這位來自於西班牙的作家荷西.路易.桑貝德羅 Jose Luis Sampedro

爺爺的微笑》的故事說來簡單平凡,沒有什麼特殊的驚喜,甚至是個標準的好萊塢溫馨喜劇劇情:

一位曾經參戰,一輩子堅強如鐵,以做個「真正男子漢」為傲的老人,搬到米蘭與兒子媳婦同住。這裡的建築、物價、兒子與媳婦的生活習慣 ....樣樣使他不滿,然而和他同名的孫子以及偶然在路上認識的溫柔女人,卻打開了他的心防,一點一滴的改變他,使他學會柔軟,學會了如何溫柔地愛人。

老人罹患了癌症,他暱稱他體內的病魔為露絲卡,他把和露絲卡搏鬥當作是人生的另一場戰爭。每個夜晚,他陪伴在孫子的床邊,安撫孫子在黑夜裡的不安

每個夜裡,老人細細碎碎地和在睡夢中的孫子說話,講述著他的人生,講述著他的病,夜間的陪伴不只安撫孫子對於黑暗的恐懼,也使得老人的心事有了出口,到最後,我已不明白究竟是誰陪伴了誰 ...。

柔軟的嬰兒,無聲地陪伴老人度過每個失眠的長夜,在夜裡嬰兒從來不說話,卻撫慰老人不圓滿的心。

與疾病的戰爭蠶食老人的性慾,當老人躺在心愛的女人旁邊,溫暖的女性肉體卻不能激起如過去那般激烈的性慾,老人困惑著他的改變,慢慢地才明白性與激烈的情感並不是表達愛情的唯一方式,即使平淡如水,即使沒有表面的形式,即使從不開口明白地說,卻減少不了「愛」的事實。

爺爺的微笑》雖沒有太多的驚喜,但卻寫實地描繪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在我們的教育中從未教導我們如何愛人,每個人從小被教導著要堅強,要獨立,不可輕易示弱 ...。

在直挺挺、硬梆梆地往前,邁向社會上所定義所謂的成功的同時,忽略了基本的感情。如何處理失敗、溫柔、軟弱這部份,是一片空白 ...。

在《爺爺的微笑》一書中,有幾個動人心弦的段落,對於這些段落我也有些許的想法,不過由於書籍尚未出版,我就先不摘了,等到書籍出版,我再摘出來與大家分享。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路上有你

「上帝帶走了你的母親,我的雙手是祂的工具;上帝拿走了我的雙手,我是上帝的工具。」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一路上有你》敘述一個感人的奇蹟與溫馨的心靈成長故事。十一歲的歐文.明尼在新罕布夏州,葛威森鎮的少棒聯盟賽中上場打擊,不料竟擊出致命的一球,打死了他最要好朋友的母親。

主角歐文.明尼先天不足,出奇矮小,身高不滿150公分,卻資質過人,才氣縱橫。人小志氣高的他,滿腔打抱不平的熱忱與理想,自認「在命運的安排下」負有濟弱扶傾的重責大任,注定須執行上帝「託夢」指派他的救人使命。

歐文經歷了一連串極不尋常且驚悚離奇的事件;他有時是個充滿喜感、自我欺瞞的受害者,但最後他成為上帝神聖安排下的悲劇主角;歐文.明尼是本書作者約翰.厄文筆下最令人心碎的英雄! 

久久沒閱讀厄文的書之後,再向圖書館借他的作品《一路上有你》回來閱讀,依舊是讓人拍案叫絕,在anobii評論時真想大叫「四顆星不夠啦!只有四顆星星怎麼足以形容厄文的好!」

厄文的書大都很厚,《一路上有你》更是厚達795頁,但是當你閱讀完,卻不會覺得有任何一章是多餘的,彷彿就是要這麼厚,才能完整的建築起故事的架構,多一章太多,少一章太少那樣的恰到好處。

閱讀《一路上有你》對我來說還有一個難處,就是常常會感到「手很毛」 ...。

在閱讀完一大段時,會彷彿看到某個段落中正在陳述一件重要的事情,卻不知道該怎麼摘才能完整地將其意義留存下來,折書頁也不是,抄下整段也不對地,綁手綁腳。

厄文的佳句不是佳句,而是「佳段」。

總必須等看完整本書再看,一次又一次,甚至要對照前後,才能將意思湊得完整。

因此,對於這本書,我僅先摘錄最近剛好有經驗的一小段,也是書的最後,主角歐文面對死亡的時候:

「現在我明白你為什麼得來到這裡了,」歐文說著又問我:「你明白為什麼嗎?」

「我明白。」

「記得我們練習了那麼多次嗎?」他又問我。

「我記得。」

歐文想抬起手,他想朝我伸出雙手--我覺得他想觸摸我,直到這時,他才覺察到自己的雙臂已經不見了,但他似乎並不驚訝。

在歐文短暫的人生中,他時常做著類似的夢境,他看到自己的死亡日期,並且在死亡現場中看到自己的好友;青年時期他常常和好友互相配合,請好友將他舉起,反覆練習投籃的動作,企圖縮短投籃動作的時間;他企圖讓好友避過軍旅生涯,因此鋸斷了好友的食指,但他始終不明白為何他無法將好友趕出他預知死亡的夢境 ...。

這一切行為,直到他面對死亡的那一刻,才瞭解到為什麼,這些舉動,全不是偶然 ...。

在節錄這段時,我依舊渾身發毛 ...。

這幾日生病,燒了好幾天,連同其他的器官都出了問題,躺在床上,睡得天昏地暗的 ...。

當我在生病時,往往也是最無法控制自己的時候,當理性消失,行為或想法也就變得不可理喻。

因此,我非常害怕生病時的感覺。

生病時,沒辦法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生病時,對自己的自信不足,覺得自己沒有唸某些科目的能力;
生病時,明明知道該爬起來打拳,身體的虛弱卻讓我賴在床上,力不從心 ...。

看完《一路上有你》,今日傍晚身體稍好,才有心力去好好思考某些事件背後的影響 ...。

前幾日P問我:「為什麼妳對C那麼有耐心與耐性?」

當時我回答P:「我本來就是個很有耐心的人。」

直到看完《一路上有你》,我才想到或許就是因為身體不好,在生理情況不佳時也會有負面情緒,因此在面對他人有情緒問題時,才能設身處地,有耐心並不動氣的去面對對方,一次又一次 ...。

因此,才又開始反過來想,或許身體不好對我而言,不全然都是壞事,會比較能體諒他人情緒上的失控 ...。

再拉回來《一路上有你》這本書,它真的超讚,有閒的人一定要把它找出來讀一讀,厄文的書真的要親自去讀過,才能瞭解到它的妙處 ...。

可能要一萬分才能表達它作品的好!

如果說,要票選「一生中一定要接觸的作家作品」,我也一定會站在下面搖旗吶喊,投厄文一票的。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醫學神探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十一個藍色的人、阿斯匹靈命案、伸向嬰兒室的魔爪……,這本比小說還精采的文集收錄了二十五篇醫學調查報導,包括怪病、罕見疾病和中毒事件等。作者盧薛是最受《紐約客》讀者喜愛的老牌記者,在他筆下,本書每一篇都像精采的迷你醫學推理劇場,也很有福爾摩斯探案的風格,你不由得跟著文中提供的線索去思考,不到謎底揭曉,你絕不會闔上書本。




醫學神探》是我這半個月的睡前書,由於最近常常一沾枕頭就睡,看得很不專心,斷斷續續地拖了好一陣子才看完 ...。

但是,仍然在短篇中看到讓我眼睛一亮的句子 ...。

句子出現在一個屋主生怪病的故事當中,生病造成屋主無法正常生活,更無法正常工作,在經過好一段時間的煎熬之後,屋主總算發現,其生病的原因竟然是屋內殘留的少許殺蟲劑 ...。

由於屋主只要再碰到那種藥劑就會發病,因此也陸續察覺,原來在生活之中,這種藥劑的使用如此之頻繁,原來人們一直暴露在充滿化學藥劑的環境之中而不自知。

我們永遠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看似無害的化學藥劑的副作用會爆發出來 ...。

在故事的結尾,有一段這樣的文字:

貝蒂咧嘴一笑,然後搖搖頭,又正色道:「我現在才發現,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有多危險,卻沒有人願意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指的是成千上萬種化學藥劑已變成我們現代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在使用這些化學藥劑時,都沒考慮前因後果,也不知道為何要使用化學藥劑,應該用在哪裡,怎麼用才好。真是可怕。這一年多以來,我沒再發病。然而,這個生活環境還是危機四伏,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碰上危險。我唯一確定的是,像我這種人,一定要戒慎恐懼,馬虎不得。」

非常的讓人警惕 ...。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物之書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

很久很久以前,名叫大衛的男孩,失去了母親。

喪母的悲傷和痛楚,父親旋即再婚的驚愕和衝擊,對繼母及新生兒弟弟的嫉妒與憎惡……深深的恨意,幻化成大衛內心猙獰的怪獸,醜惡、恐怖,無止境膨脹壯大。幼小的大衛,如何戰勝心中的惡魔?

失去的能夠復得嗎?怎樣才能找到成長的勇氣和力量?

和母親一起閱讀的童話、神話與傳說,從黑夜裡召喚大衛,喚他進入了一個個殘酷、血腥、征伐的歷險。那裡如同真實的人生道路,充滿了險惡和重重難關。唯有不逃避、唯有原諒,唯有重拾那本被遺忘的「失物之書」,大衛才能得到新生。

每個孩子、每個成人,都有一本「失物之書」,那是我們愛與被愛的起點。

若你也曾痛失至愛,深深被刺傷,不再信任這個世界,你的那本「失物之書」,在哪裡呢?




「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理,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

書的封底有這麼一句黑體字的文案,讀起來著實誘人。然而閱讀過後 才會知道,故事的內容和文案大異其趣。

故事由一位喪母的小男孩說起,男孩的父在喪妻後娶亡妻的看護為續 絃,並為小男孩生了個弟弟,男孩承受喪母的悲痛以及對父親續絃的 不諒解,心中的負面情緒也逐漸脹大 ...。終於,男孩進入故事之中,開始了一段奇幻歷險的旅程,並 在此旅程中學會戰勝自個兒心魔的方法,真正放下。

一如其以「故事」兩字為軸心貫串全文,《失物之書》也像個童話故 事,有著童話故事般的冒險過程,有著童話故事般的歡喜結局,非常 地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也非常好入口 ...。

對我來說,最引人入勝的並不是主人翁的冒險歷程,不是改編的童話 ,而是關乎於「故事」這兩個字,即使不去注意,那陳述還是閃亮亮的呈現在眼前。

以下是關於「故事」的書摘:

母親患病前,常告訴他「故事有生命」,但故事的生命跟人或貓狗的 生命不一樣。不管留不留神,人還是活得好端端的;狗兒如果覺得乏 人關注,通常就會拚命引起注意;貓咪若一時興起,還假裝人根本不存在──這點牠們可拿手了。

故事可不一樣:人說故事,故事才會活起來。要是沒人高聲誦讀,沒 人躲在毯子底下、就著手電筒發光,睜大了演專注閱讀,那麼在我們 的世界裡,故事並不存在。故事好似啣在鳥會裡的種子,等候落地入 土;像樂譜上的音符,渴望樂器將其帶進世間。故事潛伏靜待,期盼 現身的時機。一旦有人閱讀,故事就開始變化,在想像力中生根,讓閱讀的人改頭換面。故事渴望人來讀,大衛的母親會這樣低語。它們 就是需要。所以,故事就會排除萬難跳脫自己的世界,闖進我們這邊來。

---

書本裡頭的故事痛恨報紙裡的故事,大衛的媽媽會這樣說。報紙上的故事像是剛捕獲的魚,只有在新鮮期才値得一顧,保鮮卻不持久。它 們像街頭叫賣晚報的頑童,盡是大呼小叫、死纏爛打;而故事──真 正的故事,正統的、出於想像的故事,好似藏書豐富的圖書館裡,那 不茍言笑卻熱心助人的館員。報紙故事跟煙霧一樣虛空不實,壽命跟浮游一樣短;它們不會生根,反倒像野草一般延地蔓生,從更値得青睞的故事那兒盜走陽光。

---

這些故事很古老,跟人一樣。就因它們威力十足,始能留存至今。就 算將書本扔到一邊去,故事的情節仍會在腦裡迴盪不去。它們是由現實跳脫而出,卻也自成另一個世界,古老又怪異,令它們的存在得以獨立於書頁之外。媽媽曾告訴他,這些老故事的世界跟我們的世界平行共存;偶而,分隔這兩個世界的牆變得薄弱,兩者便開始融而為一。

「可是,有些故事的意義原本就不打算讓人人都能了解。」大衛的爸 爸繼續解釋,「它們是專門給少數一群人看的,所以它們的意思被小心隱藏起來。用的可能是文字或號碼,或混合這兩種,不過目標一致 ,就是不讓看到的閒雜人等來解讀。除非你知道密碼,要不就空無意義。」

--

延伸閱讀:《失物之書》中文官方部落格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關命運

博客來的內容介紹:

一九七五年的《非關命運》是200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惹.卡爾特斯的第一部小說,主角是年少的柯弗,他被抓到集中營,而且活得很安穩。小說以反襯的手法將集中營的日子描述得和日常生活沒什麼兩樣,有苦也有樂。柯弗以小孩懵懂的觀點看世界,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並不覺得事情有什麼不對。而正因為不做道德的責難與意識形態的控訴,小說的微言大意更形突出。讀者看到的不只是殘酷的暴行,還有執行暴行的不加思索。施暴者與受害者都有本難唸的經。卡爾特斯的意思是,活著就要順從。奧斯維茲集中營的囚俘成了順民,正如同人類日常的處境。




老實說,我對於集中營及猶太人的這段歷史背景很陌生,總是只能在文學作品中窺探;而躲藏在文學作品背後的真相也太過沉重,因此一直提不起勇氣去仔細追究這段黑殘酷的歷史。

因為對這主題太不暸解,痛得不深,本來是不大想寫《非關命運》的書摘的,然而今天在中國時報以及奇摩新聞上看到一則關於納粹加害者的報導,因此將感覺紀錄下來。

---

在這故事中的主人翁以青少年的眼光,描述著在集中營的遭遇,在那邊他 漸漸失去活力和熱情,雖然僅只有短短一年,其身心所遭受的卻難用 輕描淡寫帶過。

---

20080506

有時候海外友人會訝異於有許多外國人老分不清泰國(Thailand)和台灣(Taiwan );對於台海局勢更是全然的陌生。

對我們而言,兩岸情勢是如此切身的問題,稍懂人事後這議題就如影隨形地跟著;然而對外國人來說,台灣和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個全然陌生的世界。

就如同納粹之於我們,整個民族沒經歷那種痛入骨髓的過去,就無法將祖先的血長成自個兒的肉,更難以在痛苦中掘出馨香來。

今天恰巧在奇摩上看到一則關於納粹的新聞,標題為:首惡「死亡醫生」海姆 活體摘器官。內容摘錄如下:

曾被囚禁在茅陶森集中營的卡爾.羅特清楚記得海姆如何殺人。1941年,一名18歲猶太青年因腿部發炎,被送到集中營內海姆工作的醫院。海姆問這名年輕人其身體何以如此健壯,他回答自己曾是足球和游泳選手。

海姆並未醫治這名青年,而是把他麻醉,再將他開膛剖肚,接著予以閹割,並摘下他兩枚腎臟。羅特說,海姆割下青年的頭,將肉除去,留下頭骨供展示用。他要這顆頭骨是因為這名青年的牙齒完好無損。

這是8年後羅特在法庭上所作的陳述,1950年奧地利對海姆發出緝捕令,也包含了這段描述。羅特作證時說,茅陶森集中營內所有的醫生裡,海姆是最可怕的一個。猶太囚犯特地為他取了「死亡醫生」這個綽號。

海姆於1914年出生在奧地利拉德克斯堡。他在1935年,即德國併吞奧地利之前3年,加入奧地利當地的納粹黨。後來,海姆成為納粹武裝黨衛隊(Waffen SS)的一員。

1941年10月至11月,海姆被派到茅陶森集中營擔任營區醫生。期間,他與黨衛隊藥劑師艾利赫.瓦希奇合作進行各類可怕實驗,例如將不同的溶劑注入猶太囚犯的心臟,以了解哪一種溶劑能最快奪人性命。

1946年,瓦希奇被美軍法庭判處死刑,其他遭判刑的還有集中營其他醫療人員和指揮官,當時海姆雖落在美軍手中,卻未受到審判。 

納粹的行為真是令人髮指!

---

有時會用氣功老師所講的「入神」來理解納粹科學家們泯滅人性的殘忍行為,因為太過專注,把科學的研究看得比「人」本身還要重要,一心追求未知的領域,因此心神才會有所偏離,做出違反倫理的事情來。

---

又或許很多事應該「以人為本」。

但是「以人為本」的同時,是不是又太以「自我」為中心了呢?

---

如果使用「人」這種動物來做實驗被稱作泯滅人性與殘忍,那為什麼用其他的生命來做實驗,活體取器官就可以不被冠上殘忍之名呢?

這問題我老是想不透。

---

延伸閱讀:追緝10大納粹戰犯 跟死神賽跑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摘錄:

她在小時候有個夢想:以為自己長大後會是兒女成群的媽媽。但在30歲以後,她才發現自己既不想要小孩,也不想要丈夫。

這是女性對自己的覺醒,當然也是對自己困惑的開始。為什麼我想要的,和原來的世俗標準都不一樣?既然如此,不如享受自己的最佳身心暢快計畫!

其實我覺得書名和內容有點不大搭調,雖然書的內容所寫的的確是「一個人旅行」,作者也的確嘗試樂在其中,但書中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作者和自個兒內心的對話:靜心、獨處、試著去了解自己、回顧過去、檢視曾受過的傷。

在看這本書時我折了一大堆的書角,在打書摘時不知不覺地就打了七張word,因為這本書中實在有太多讓我點頭如搗蒜的段落了...。




我非常喜歡下面的幾段:

有一天傍晚,我們說起常是安慰悲苦之人時所用的片語。我告訴他,再英語中我們時而說:「我到過那裡。」(I’ve been there.)一開始他並不懂-「我到過那裡」?但我解釋說,悲痛有時宛如一個特定地點,時間地圖上的一個座標。當你站在悲傷之林,你無法想像自己走出林子,去到某個更好的地方。但若有人告訴你,他們自己曾站在相同的地方,而今已走向新的生活,這有時會帶來希望。

「所以悲傷是一個地方?」喬凡尼問。

「有時,人們在那兒居住多年。」我說。

喬凡尼回過來告訴我,義大利人表示同情的時候說「I’ho provato sulla mia pell」,意思是「我的皮膚領教過」。其意味,我曾受過這樣的傷或留下這樣的疤,我完全清楚你內心的掙扎。

不過,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說的義語是一個簡單平常的用詞:

「Attraversiamo」。

意思是「我們過街吧!」當朋友走在人行道上、決定該換到對街的時候,經常對彼此說這句話。也就是說,基本上這是行人用詞。無啥特別。但不知何故,它就是深得我心。

「Attraversiamo」的義涵同時也吸引著我,「我們過街吧!」這樣的句子看似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用語,我喜歡的是將它使用於「安慰人」的情境之下。類似作者所說的,悲傷可比擬為一個地方,當我們期望離開悲傷時,說一句「我們過街吧!」,就如同準備好了離開當下悲傷的情境,準備到下個的環境去了。非常喜歡這種對於生活中的不順遂的輕描淡寫。

---

然而,在我動身前往羅馬前不久,我和母親進行了一場啟示性的對談。她到紐約和我吃最後一餐午飯,她坦白問我-打破我們家族史上所有的溝通規範-我和大衛之間出了什麼問題。我跟她說我深愛大衛,但這個老是從房間、床上、地球銷聲匿跡的人,讓我多麼孤單消沉。

「聽起來她和你父親有點像。」她說。一個勇敢而寬容的供認。

「問題是,」我說:「我不像我的母親。媽,我不像你那麼堅強。我需要從我愛的人身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親密。我希望自己能多像妳一點,那我就能和大衛擁有這段愛情故事。可是在我需要的時候,無法仰賴這份感情,簡直要毀了我。」

接著,我母親的話使我大吃一驚。她說:「小莉,你想從關係中得到的一切,也是我一直想要的東西。」

那一刻,彷彿我堅強的母親伸出手來打開拳頭,讓我終於看見她幾十年來為了和我父親維持快樂的婚姻(若基於種種考量,她的確婚姻快樂)而承受的傷痕。我從未見過她這一面,從來不曾。我未曾想過她要什麼,她錯失了什麼,在為大局著想而決定不去爭取的東西。看見這一切,使我感到我的世界觀開始發生急遽變化。

這一段我很喜歡它所點出的情緒處理問題。

人在世間,總是面對著種種的問題以及情緒,當受到問題所擾時,我們常常覺得自己較為敏感纖細,所承受的較別人為悲慘,若無所依絕對無法度過;但實際上往往大家都會面對到類似的問題,只是有人舉重若輕。

看到這樣的對話會感到上天其實很公平,每個人的生命之中,都會有他的「不可承受之重」,也會有他必須面對,必須承受的功課。如同作者在《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另一部份所言:

印度人是從因果報應的觀點看待宇宙,一種永恆的循環過程,也就是說,當你走到生命的盡頭,最終的安息地並非某個地方-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再次循環,回到世間,以解決上輩子尚未完成的關係或錯誤。終於獲致完美之時,你從循環中完全脫離出來,融入無極之境。因果循環的觀念暗示著,天堂與地獄只在塵世間看得見:因為依照自身的命運和性格,我們可以做出善行與惡行,而由此創造出天堂與地獄。
                                                                               
即便在我們此生當中,我們顯然也經常重覆相同的錯誤,執著於相同的癮頭與衝動,一再製造相同的悲慘後果,直到自己最終能加以阻止並解決。這是因果循環(同時也是西方心理學)的至高課程-立即解決問題,否則下回再搞砸一切,就得再痛苦一次。重複的痛苦,亦即地獄。脫離無止境的重複狀態,進入新層次的了解-始可找到天堂。
                                                                                
個人非常喜歡這樣天堂與地獄的定義呀!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三代女人的內在生命與愛恨情愁,建構一部描繪人類命運的史詩巨作。以 1870 年代斯堪地納維亞湖畔山中為故事發端,開展一段愛的旅程……

外祖母漢娜是個纖細敏感的女性,但 12 歲時遭強暴,懷孕生下約翰娜。約翰娜是個無神論者,也是社會學家,瞧不起自己的母親。

她的女兒安娜則是個對自己的先輩懷有無比好奇心的作家。對自己的家族深入探索,安娜發現處處充滿衝突矛盾,家中有太多不能說出口的殘酷真相,在暗中侵蝕彼此的關係。

作者藉由敘述三代女人的內在生命與仇恨痛苦,建構出一種人類對於彼此互相緊緊相繫的需要,以及缺乏此種相繫,所產生出的精神上的孤獨感。 




最近常借以女性角度所寫的小說回來,在閱讀中看到自己的縮影。

為什麼家族中常有人有類似的經歷?

為什麼同一家人都有過類似的傷痛?

為什麼同一家族的人總被同類型的男人所吸引?

說巧合未免太過鄉愿,直到用單純「看一個人」的眼光去重新看待親人, 才知道這些都是其來有自的,像是隱性的基因遺傳,親人所給予的影響無聲地流動在每個人的血液裡。

於是,我也開始在老相簿、老資料中,尋找家族的歷史 ...。

書摘:

有一次,當她想到自己將因恐懼而死時,她的心不禁猛烈跳動,使得胸膛隱隱作痛,突然之間,她發現到一列通往山峰內部的階梯。裡面有一個洞穴,大小剛好足她容身。她坐在洞穴裡,感到所有的恐懼全都消失了。

她感到被神所揀選眷顧。

這個遊戲她究竟玩了多久?是只有一個夏天,還是許許多多的夏季, 不論如何,過了很多年以後,這個快樂的小女孩才了解到,這個遊戲其實是很危險的,這個遊戲會是她變得遲鈍麻木與畏縮逃避。當她終於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她已經長大成人與離家獨立了。

然而她卻一直把那座山帶在身邊。它一直都在那裡,她只要一感到憂傷或是害怕,就會立刻躲到裡面去。現在她已不想再躲進去了。現在她對那個有著厚重圍牆的山洞感到害怕。但那座山卻以自己的力量控制住她。

當王子來到時,愛情使她變得比以往更加脆弱,於是她又發現到她那秘密山洞的新用途。

王子認為她常常顯得冷漠且難以親近。他說得沒錯。山洞裡非常寒冷 ,任何人都會被凍成堅硬的石頭。她無法去爭取自己的權利,或是忌妒得發狂,或是尖叫,也不會去詢問或是指責。

因此,在不由自主的情況下,女孩不斷地躲進她的洞穴,並使他受到傷害。然而每當她從山洞裡走出,看到自己所造成的重創時,她總是飽受罪惡感的痛苦折磨。

於是她們結婚,從此……地生活在一起。

---

了解越多的人,也就必須忍受更多的傷害。這並沒有錯。我倆不同的 地方是在於生活的基本態度。我認為生命就是必須去承受傷痛。安娜卻覺得生命是用來享受的。我不太能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心裡明 白,是什麼人敎會她去懷抱最多與最大的期望。

---

至此我才能相信某件我早就知道的事。女人必須能夠自立,才能獲得別人尊敬。

然而此刻,我對這點卻不是那麼確定了。

安娜一直都是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和孩子。她處理得比我好。至少在她離婚期間卻是如此。然而在那之後卻又完全不同了。女人心中是否隱藏著某種東西,某種我們不願去面對或是承認的特質?

---

我們為什麼從未談過書籍?不管怎樣,這總算一項共同的興趣。

因為妳不敢。

不,不是這樣。

因為我從不去傾聽嗎?是的。

我過去只是把妳視為我的母親,從不曾把妳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去探索 與了解。直到妳病倒,失去意識,而一切都變得太遲的時候,我心中的疑問才一一浮現。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我並不是想為自己辯護……神父,我所要的只是愛而已!如果您尋找的只…是愛,而一開始得到的,您認為那就是愛……但最後都無可避免地變質,成為某種跟愛不相干的東西,這種結果真讓人失望!那個原先以為是理想救主的臉孔,最後卻變成一只扭劣的贗品,這時心底那種失望是如此巨大,您甚至會痛恨起那張臉孔來……這層失望隨之轉化為復仇的慾望。原先愛的對象,如今已成為恨的投射……瑪德蓮娜,一個情感豐沛、集智慧與魅力於一身的女人,熱愛自由,性格坦率、獨立。她不甘受家鄉保守褊狹的民性所束縛,不願受家裡的安排去做一個修女,於是奮力扭脫一切,騎著重型摩托車,去遵尋她理想的生活方式,以及找尋身心相契合的伴侶與恆久的愛情。然而,儘管她在旅行期間閱歷無婺,儘管她有承自父系家族銳利的雙眼,對於愛情,她卻總是感情用事,總是有太多的不捨,以致一再陷入無可自拔的痛苦深淵,迫使她終究只能用最激烈的辦法脫逃--謀殺!於是,她成為握有七條人命的罪人…… 




罪人瑪德蓮娜》採自白性的小說結構,我想了很久,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本書,一開始讀著女主角的喃喃自語時只覺得跟不上節拍,只能說,它是很需要「進入狀況」才能讀得有趣的小說。

如果你喜歡聽自傳性的故事,應該也會喜歡這本書。

這張又大又重、扶手舒服的淺灰色沙發,正是我生活的內在表徵,我真正的棲所,像塊巨大海棉般吸收我的氣味。離開它、拋棄它、賣掉它,就代表真正的無家可歸。可是它也限制著我的自由,就像一艘笨重巨艦,大到要花很長時間才知道它快沉了,如果不趕快逃走,就會淹死。

神父,我不知道要逃離沉船,竟是如此之難。逃走之後還會有罪惡感,好像您是船長,有則與它共存亡一樣。可是您才不是船長,只是個簽九個月合約的普通船員。想通了以後,我打電話給收破爛的,他說馬上就來運走。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誠品的內容簡介:

美麗的城市裡,不見得有美麗的人生。

我離了婚,有兩個小孩。喜歡住在巴黎市中心,為此我必須付出昂貴的房租,雖然我接了不少的文案工作,但常覺得自己寫的東西言不由衷。生活壓力緊迫著我,我苦苦追趕著生活,我的日子是一個難以停止的輪迴,我為五斗米折彎了腰。

奧莉薇亞剛來,負責接送小孩照顧家,這個年輕女孩和我成長的背景南轅北轍:她曾是街頭流浪女、吸毒也賣淫,而且分不清人的好壞。她正要和以前的生活道別,卻還拖著以往的習性。

我以為自己要負起教育她的責任,沒想到她心性善良,不懂得拒絕別人,對弱勢者能毫無私心的付出。在生活和情感的壓力之下,我常常崩潰且想尋短,奧莉薇亞變成我的精神支柱,我需要依靠著她才能走出難關。

我當起了她的道德老師,她成了我不想和世事打交道時的庇護所,我們像極了一對難姊難妹。

我的人生不一定時時美麗,但有了友誼,可以讓我更有勇氣面對世界!




其實並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本書,閱讀到一半時很有驚艷的感覺,想著又是一本如《寡居的一年》一般好看的作品;但到後半部便開始覺得《寡居的一年》仍舊略勝一籌,是討厭小說中第二女主角奧莉西亞的個性吧!太過於天真的特質令人不耐 ...。

很吸引我的是小說開頭沒多久出現的一段句子,是女主角用來陳述自個兒工作狀況的:

我心情好的時候,常把自己的工作比擬為屍體放防腐香料的行業。當別人給我一堆天花亂墜的謊言,我的任務是藉著一些毫無意義而且有違真理的句子,把這堆謊言重新組合,絞盡腦汁拼湊成光鮮動人的文稿。最高境界是能保持字面上的真實,同時挖空內容的涵義,巧妙地填充一些不著邊際的字眼。也就是說,做這行必須同時擁有屠夫的俐落快刀,以及化妝師的巧妙手法。因為常寫一些文案,我的功力幾乎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了,寫的文稿讀起來真摯動人,華麗的風格帶著些許庸俗和陰詐。

我「現在」常覺得關於日常生活及自身的東西很難寫,過去常能忠實地寫出貼近心坎的字句,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關於自身的寫作於我而言難上加難,寫多顯得濫情,哪天自個兒看起來也不能面對;寫少那文字就如浮在水面上漂流的浮萍,沒有著根之處,怎樣也貼不進心坎 ...。

寫日常生活很難,對我而言,一方面要寫得忠實,又不能坦承到把心思攤在檯面上;另一方面,用字遣詞又不能太過繁瑣,免得人看起來不耐煩。因此,我非常佩服能從容地寫出日常生活的那種人。

再節錄書中的一些句子吧!

無論我們如何費心經營感情,夫妻柴米生活難免產生不滿與無奈,就像潮濕環境中註定會長出草菇一樣。我們可以採草菇回家作一盤可口的草菇炒蛋,但是一定要彎腰去採草菇,而且不怕污泥,也不怕草菇裡可能含毒,冒著吃了可能中毒的危險。

--

只要能逃過朝九晚五的領薪生活,我就感到輕鬆自在。剛入社會時我曾做過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實在不合個人志趣。因此我儘可能不把自己的時間出賣給別人,我的生活是我的,因此只要有可能的話,我情願以按件計酬的工作謀生。

--

距小學時代已是二十五年後,我終於迎頭趕上,對地理瞭若指掌。如果時間能夠倒流,一切能從重新來過,我不會再拿著彩色筆而不之所措,我比教之道如何掌握地理課,就像較懂得處理人生的其他事情一般。我想我一直延長青春期而生活,我不斷弄錯街名,老是迷路。我心想如果在延長青春期的歲月中有人為伴,或是當年的我能少年老成,我可能會少迷些路,少跌跤,也少一些傷痛。在這世界上,如果我們能事先知道的遊戲規則,一切都容易多了。我談的不只是感情生活,同理可印證在地理常識上。

--

當我人動的時候,我的頭腦裡就不停地自言自語。或許我們錯以為只有肢體在動,其實腦子裡也在運轉。或許靜默的肢體一直保留言語的痕跡,這你應該知道,你讀過那麼多本的書。

--

一份工作的內容再愚蠢也是工作。輕易向這世界妥協的人並不比那些堅持原則的人工作得少,他們往往比後者工作得還要多。我可以盡情鄙視我工作性質的一切,但是並不表示如此我就能脫離苦海,高枕無憂。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我總是不斷的夢見……韓娜在廚房脫下襪子,站在浴缸邊,手上拿著毛巾,在鏡子前跳舞,在游泳池畔凝望著我,她聽我唸書、跟我聊天、笑我、愛我。韓娜以冷眼和噘起的嘴愛我,靜靜傾聽我朗讀……

少年麥克初識雲雨情,與成熟女子韓娜秘密熱戀。她誘惑他、利用他,也引領他進入情愛的世界。她從來不談自己,從何處來?家裡有什麼人?對於過去的一切,她諱莫如深。有一天,也是如何不告而別。

多年後,青年麥克在法庭上偶遇韓娜,她在被告席上,徒勞地為自己辯護,卻抵擋不了命運的折磨和同儕惡意的卸責。

隨著時間的推移,韓娜隱秘的過去也逐一揭露,步入中年的麥克才真正曉悟,儘管他蓄意逃避,卻永遠擺脫不了那段跟韓娜的過去;正如必須為戰禍負責的德國,儘管全國上下同聲譴責納粹的不義,也推卸不了那段殘暴屠殺的歷史責任……。 




一向很難接受德國文學的氣味,或許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以 及納粹思想的洗禮,德國文學給我的感覺就是壓抑和穢暗,即使在陳述歡樂畫面時仍跳不出那如影隨形的特殊氣質。

然而《我願意為妳朗讀》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像如歌的行板,溫柔的 流動著卻不顯得情緒浮濫,蜻蜓點水般地書寫,卻沒將傷口撕爛,以至於再度流膿結痂。

我如此地喜歡這本書所記下的過去與濃厚情感,作者在書的最後寫下這樣的一段話:

起先我只是想把我們的故事寫下來,以便從整個事件中解脫。但是回 憶並不會因此而回來。接著我才明白我正在慢慢遺忘我們的故事,我得把它寫下來,以便重新捕捉住它,但是這麼做還是喚不回記憶。過去幾年,我沒有再去想我們之間的故事,我已經跟它和解。結果當他回到我心中時,是以完整圓周的方式依點一滴的回來,自有它的方向,自有它的完整性,不再令我悲痛。那真是一個悲哀的故事,我有好長一段時期都這麼想。到不是現在想起它時是快樂的,而是覺得它是真實的,因此它到底是悲是喜,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這段的陳述很像我在面對生命某些片段的感覺/過程,簡直貼近心坎,在閱讀到這段時,才乍然發現很多時候我也是如此的面對我的回憶。

實在好喜歡這本書 ...。

再節錄書中喜歡的幾段:

『如果一個人知道什麼對別人較好,而那人是盲目的,那麼此人就該 想辦法讓那人睜開眼睛。他必須讓對方自己做最後的決定,不過他一 定要跟那人談談,是跟他談,而不是背著那人去找別人談。』

--

指摘有罪之人,並不會使我們免於羞愧,但起碼能夠讓我們克服因此所帶來的苦痛。它將被動的羞辱之苦化為力量、行動和攻擊。而要與我們父母的罪發生關連,是很花力氣的。

--

『我一直覺得反正沒人了解我,沒人知道我是誰,我做這些與那些事情的原因何在。你知道,在沒人了解你的時候,也就沒人會要你負責了。連法庭也不能要我負責。但是死者可以。他們了解。他們甚至不需要在場,但是假如他們在場,就會更了解。在獄中,他們經常和我在一起。他們每天晚上都來,不管我要不要他們來。審判之前,我還可以在他們想來的時候趕走他們。』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新罕布夏旅館》描寫一個新罕布夏州得瑞中學開設旅館的家族,家中成員之間不斷糾葛的故事。

爺爺巴布是毫不起眼的足球教練,有一個唸哈佛的兒子,教練生涯很少獲勝,最後在他退休前一年學校找來一堆槍手,球隊才連戰連勝,後來卻被長孫法蘭所製作的狗標本所嚇死。

爸爸好不容易唸了哈佛,但必須自己籌錢唸書,就學前在一個打工機會中認識同鄉的媽媽,並在一次荒謬的意外中決定結婚,並連續生了五個小孩。大學畢業後,父親將媽媽的母校買下來,改建成新罕布夏旅館。

父親後來將新罕布夏旅館買給一群侏儒,到奧地利維也納另起爐灶,與朋友合開旅館;七年後被激進份子挾持,因為打死激進份子首領而成為英雄。侏儒小女兒莉莉所寫的小說因此洛陽紙貴,全家又從奧地利回美國。

大兒子法蘭是個同性戀,長大後卻成為家庭事務評論家與小說家妹妹的經紀人。大女兒芬妮是個嘴巴很壞的漂亮花心女孩,第一個喜歡的人是強暴她的學長,又喜歡上想炸死他們全家的激進份子,真正愛的人其實是練舉重的弟弟約翰,回美國後決定對強暴她的學長進行報復,整得他幾乎嚇死。而選擇性重聽的小兒子蛋蛋,則與媽媽一起死於空難。




在閱讀過令人驚豔的《寡居的一年》後,馬上去圖書館借了幾本John Irving的另外兩部作品回來,準備好好地享受大師的功力。

當時su就曾提醒我,如果想讀遍John Irving的作品,要先讀《新罕布夏旅館》,畢竟每個作家的第 一部作品,都會有點生澀。(我有點記不清當時su使用的切確字句)

而《新罕布夏旅館》也的確讓我大失所望,幾次感到無法閱讀下去, 瞬間有種幻想破滅的感覺。在那時不禁感謝su的提醒,要不事先有了心理準備,我一定看不完這本厚達600多頁的小說 ...。

John Irving很努力的描述書中每個人物心裡的「傷」,企圖描述書中每個人物的個性,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幾年中心理狀態轉變 ...。但不知怎麼的,這樣的安排卻讓我感到瑣碎及繁雜,場景的 轉換也稱不上是流暢 ...。

看完後本來只想給一顆星的,後來想想這本書也沒這麼糟 ,只是我在看完《寡居的一年》之後太崇拜John Ivring,對這本書的期待太高了而已。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凱梅玲結婚前夕才發現最好的朋友是她愛情的第三者,甚至疼愛有加的好友女兒泰根,竟是未婚夫的孩子?

傷心於好友與未婚夫的背叛,痛心疾首真愛的不可相信,但這並不是此故事最令人動容的地方。

真正讓人不忍的是,凱梅玲那偽裝的面孔、自行吸收的孤獨,緊閉多年的心門要如何迎接好友臨終託付的女兒?

沒有血緣關係的黑膚色媽咪與白膚色小女孩,痛失今生摯愛的兩人,被迫必須共同接受生命中的無法預知,交雜著愛情與背叛、親情與死亡,椎心刺骨的傷痛讓人難以再跨出一步,徘徊在愛與傷痛的邊界,惶恐躊躇的她們卻遲遲無法跨越……。




閱讀完這本書的最大感想是:我果然是走親情路線的讀者!

年假出外逛書局時恰巧看到《我的孤兒寶貝》,和《不存在的女兒》及《姊姊的守護者》一樣走著溫情的路線,一樣也吸引了我的目光,連忙拿起書坐下,津津有味的閱讀起來 ...。

譯者的功力還不錯,文字流暢,讓讀者閱讀起來相當舒服。

小說的劇情很簡單,一位黑人女性在結婚前突然發現好友和未婚夫的背叛,短暫的一夜情卻使得好友生下一名小女孩,為此她取消婚禮,傷心遠走 ...。

然而某天她卻收到好友的信,說明自己來日不多,希望能將小女孩託付給她。於是,她便準備領養了好友的女兒,一同生活。在過程中,她面對了種種困難,小女孩及自己心裡的掙扎傷痛,千迴百轉的情緒 ...。

老實說這完全不是什麼文學名著,也沒有什麼創新的劇情,甚至有些感情的轉折讓我覺得寫得還太過簡單、不夠深刻,是非常普通的大眾文學,但就由於它的平實,簡單又清淡的觸及一般人所會面對到的情緒:悔恨、忌妒、傷痛、愛 ...。因此也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書中人物情緒起伏的同時,心裡也有些什麼東西輕微的響動了。

B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 2